建筑学院

教学丨记2020年春季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信息来源:建筑学院公众号     发布人:高明伟    发布时间:2020-08-10 16:37:25    浏览:次    【


「 课程背景 」

 

本文介绍了哈工大(深圳)本科二年级春季学期两个单元的建筑设计课程。本学期的课程延续了19秋季学期的双主线教学方案,在基础训练的主线上,开启了“材料与表皮”、“策划与空间”两组内容,给予学生全新的思考起点;在设计任务的主线上,设置了国际交流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两个课题,从设计规模和复杂程度上进行难度提升。

 

本学期的课程共计14个教学周(每个单元7周)和2个集中绘图周(每个单元1周),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部分课程讲授与小组讨论活动都在网络上完成(图1-3),最后一个单元的绘图与评图在线下进行。

1 网络授课

2 网络授课

3 网络授课

 

「 材料与表皮——国际交流中心 」

 

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材料与表皮”进行核心知识讲授与基础训练,学生们则以“国际交流中心”为课题完成方案设计任务。知识、训练与设计过程的融合将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单元空间组合,学习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组织关系和尺度关系;

2)初步理解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构造概念,理解材料、表皮和空间的基本关系;

3)在材料和设计之间建立合理的形式和知觉关系,理解和应用材料的技术、经济和生态原则;

4)理解建筑表皮与空间环境、审美品质之间的关系,一次建立具有人文素养的建筑空间。

 

此外,本次设计的基地选址在深圳大学城内风景优美的湖畔坡地(图4),我们还试图引导学生理解环境要素对设计的影响,掌握和熟悉滨水和坡地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明确了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即在功能流线、环境处理和建筑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表皮在方案创作中的角色,理解材料和细部对建筑实体的影响。我们对于设计任务的设定和对成果表达的要求也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

 

在任务设定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座2000-2500㎡,不超过10m限高的国际交流中心,功能上主要供大学城内的师生交流使用,需要包括公寓部分、公共服务部分、会议交流部分和服务配套部分。此外,方案设计需要尊重基地内外的自然环境,湖面之上的人造环境距离岸线不得超过3m

 

在成果表达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常规平、立、剖、透视、轴测爆炸等技术图纸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细部设计,着重考虑材料的特性、构造的方法和与其他设计要素结合的应用潜力。此外,材料对于表皮的影响,表皮对于空间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应灵活地表达在方案生成的过程中。

4 国际交流中心基地选址

 

教学组织

 

受到疫情的影响,设计课中的实地勘察、动手操作、小组互动等环节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何将设计课中必要的实操环节与虚拟的网络教学形式相结合。

 

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基地勘察。由于学生无法按时返校,大二联合大一教学组借助无人机进行了基地勘察,通过照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掌握了真实的基地特征(图5)。

5 基地现状

 

本次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材料训练,这项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材料、了解材料进而学会使用材料。在预先设定的线下教学中,以上训练可以借助实体模型、材料试验、现场教学等方法来实现。而今在疫情居家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选择了理论讲授与居家材料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讲授中,教师着重讲解各种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构造方式和设计要点;在居家材料探索中,教师则鼓励学生利用手边的既有资源,通过光源的变化和材料的结合探索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与设计应用潜力(图6)。

6 居家材料探索

 

此外,本次教学中最后的评图与展示环节也与线下教学大不相同。学生以往习惯了现场讲解与实体模型展示,而在本次的线上评图活动中,教师则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展示与动画展示,尤其注重图纸排版、效果表现与技术图纸的规范性,大到展示形式、小到字体字号都强调与现场评图的不同。而这种能力也很有可能是后疫情时代的建筑师们需要具备的。

 

成果展示

 

本次设计任务有AB两个地块可选。

 

A地块狭长且两面临路,一面临湖,临湖界面长且开阔,景观和朝向的处理成为难点。

 

7的方案选择了打散体量、垂直等高线的布局方式。该方案通过散布小型体量拉长了建筑的临湖界面,保证了景观均好性。于此同时,该方案采用临水架空的方式来弥合由高差带来的界面割裂感,在错落的体块中间,自然形成了几条串联道路与湖面的通道,也为滨水景观打开了视廊。不同的体块承载了不同的功能,通过层高与层数的控制来实现生活、学习与会议空间单元的组合。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该方案选择阳极氧化铝板作为表皮。这种材料因致密的铝层而具有均匀反射光线的性能,对于深圳强烈的阳光而言是十分优秀的调料。

7 李世濠作业

 

采用相似布局的还有图8的方案,三个体块包含了不同的功能,每个体块都垂直等高线并顺应湖面形态进行布局,临湖的平台探入水面形成亲水空间。

8 林子淳作业

 

9的方案根据功能进行了体量切分,选择平行等高线的布局方式。此外,该方案在体块之间留足了可供人流集散、休闲散步、室外观景的通道,并且采用底层架空、多层廊道等方式保证不同体块功能的连续性。

9 王颖琳作业

 

B地块处于树林腹地,垂直等高线的地块以阶梯的形态临湖,高差的处理成为难点,但也给设计带来无限机会。

 

10的方案从环境协调、功能联系和空间氛围入手进行设计。首先该方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建筑体量过渡从东南侧道路界面到西北侧湖面之间的高差。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是利用高差创造出前后两个功能体块,然后通过底层打散体量的方式来弥合高差。临湖的公共功能体块低,临路居住功能体块高,前后体量都可获取平等的观景机会。然后,作者从功能联系入手,通过在底层平面中置入天井、坡道和阶梯会议室将前后坐落于不同高差上的空间联系起来。最后,该方案在室外使用穿孔耐候钢板作为表皮强调建筑的体量感,在室内则使用彩色玻璃创造反射、通透、灵动的空间体验。

10 郑雨希作业

 

「 策划与空间——社区图书馆 」

 

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策划与空间”进行核心知识讲授,学生们针对“社区图书馆”这一课题进行建筑策划、概念生成和空间设计。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可以:

1)理解综合空间,掌握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一般公共建筑中不同功能与流线的组织关系,理解功能的使用特征和要求,对空间使用进行计划;

2)基于不同的感知和再现手段,认识相对复杂的空间关系,建立在社区环境的限定中,建筑的形体空间与周围建筑、道路及环境之间互动的设计态度;

3)理解建筑与城市、建筑内部的复杂关联,在不同尺度层面上展开建筑设计,通过多种手段呈现建筑设计与构造,理解空间的分化与整合,功能的确定性与弹性等不同的设计机制和方法。

 

本次设计任务选址在深圳香蜜湖社区香蜜公园内(图11),基地三面被公园绿地包围,一面紧邻城市道路,周边的社区功能多样且复杂,为建筑策划提供了机会。在教学目标下,我们设置的任务要求是在图书馆这一基本的建筑类型框架下自由地策划空间的功能与使用方式,总建筑面积为3000-4000㎡,建筑限高24m。在成果表达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常规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着重表达建筑策划生成的过程,策划语言转换成建筑空间语言的过程,以及建筑概念与空间生成的过程。

11 社区图书馆基地选址

 

教学组织

 

本单元共计8周(教学7+成果表达1周),前6周以理论讲授、线上调研和小组讨论为主,在线上进行;最后2周学生返校,在线下进行最后一轮的方案深化、实体模型制作、图纸绘制和评图展示。

 

建筑策划是设计的基础,是对空间配置的计划。在理论讲授的部分,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建筑策划的概念,策划与建筑类型的关系,以及将策划语言转换成体量与空间的方法。这套方法引导学生在建筑内容和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时代与现实设想建筑被使用的方式。在空间体量的生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图示(diagram)去推敲和表达建筑策划(program)与空间体量的关系。

 

本单元所教授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学生以往的于空间设计观念,从建筑策划入手生成空间概念,进而设计实体空间对大二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生成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案例分析建筑策划并整理自己的图书馆策划原型,基于策划原型生成体块原型P,结合空间设计要素重组策划并通过体块表达形成P1P2P3,进行场地分析并根据现实条件进行体块的变形拉扯,进行多方案发展(图12和图13)。

12 体块变化过程示意图(左)

13 设计任务表(右)

 

成果展示

本单元的设计任务对建筑功能的限制少,基地地形平坦但周边的社区环境相对复杂,因此终期成果展现了多样性。建筑策划的出发点从挖掘社会问题到反思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模式,从基地周边的环境融合到利用景观资源,不尽相同。在不同策划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案发展,学生在建筑概念与空间生成上的探索逐步深入。

 

14题为《漂浮的图书馆——盒子里的新阅读》,该方案的设计者敏锐地发现了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所存在的现实痛点,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逐渐忘却社区生活和阅读的本质。基于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该方案通过空间嵌套、自由剖面、底层架空等建筑设计的策略对社区生活和阅读行为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设计者通过变换空间形态和尺度、灵活地处理气候边界、巧妙地融合多种功能,实现了“找回阅读的安静本质、还原社区的热闹生活”这一设计目标。更重要的是,设计者对建筑剖面进行了细致的推敲,给不同高度上的空间赋予了恰如其分的功能。此外,架空空间和模糊气候边界也是符合深圳亚热带地域特征的处理手法,这也在建筑概念之上赋予方案实际意义。

14 黄诗婷作业

 

15题为《阅然之上》,该方案为社区勾勒了一幅“阅读图景”,物质性的建筑设计仅仅是作者的手段,其真实目的在于唤醒精神层次上对知识的追求。从环境的角度,方案充分挖掘了项目基地的特征。它坐落于深圳闹市区的公园中,一面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一面是安静从容的自然。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个环境特点,创造了悬浮于自然环境、面向城市开放的图书馆建筑。从建筑设计的策略上,设计者冷静地采用了一横一竖、一开一合的两种体量进行穿插,退后的竖向体量为横向的、悬挑的、开放的体量创造了结构上依托,也自然划分了建筑中内向和外向的两种功能性空间。方案构思整体性强、逻辑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

15 李世濠作业

16 毛雨骞作业

17 郑雨希作业

18 甘灏华作业

19 夏誉轩作业(左)

20 陈怡胜作业(右)

21 林子淳作业

22 王睿作业

23 张兴旺作业

 

24 韦汝吉作业

 

    课程时间:202032-2020628

    指导教师:虞刚、卢添添、王墨晗、林晓钰

 

/ 王墨晗 虞刚

排版 / 胡桢

 

想获取更多资讯吗?

想与我们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吗?

快来关注“HITSZ建筑学院”“HISZ建微知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惊喜等你来!

http://sau.hitsz.edu.cn/__local/A/83/65/5E353158DB69AB0CB23B0DA9FAA_9436BB2B_40175.jpg

】【打印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上一篇教学丨建筑与城市认知——记2020年夏一... 下一篇教学丨材料与节点构造——记2020年夏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